【甘肃工人报】从“锁娃上班”到“带活回家”
——庄浪县墨方渔具工会巧解陪读妈妈就业难题
——庄浪县墨方渔具工会巧解陪读妈妈就业难题
全媒体记者 杨晶晶
傍晚四点半,庄浪县墨方渔具厂的生产车间里,绑钩工朱巧萍麻利地将没做完的一束子线打包带回家继续做。她换下工装,快步走出厂区,准备回家给在县中学上初二的女儿做饭。另一侧的工位上,王佳佳也迅速整理好没做完的工作,起身走向工厂办公楼一楼的职工子女托管班,那里有早已等在门口的女儿妍妍和儿子辰辰。“以前总担心下班晚接不了孩子,现在每天准时下班不说,还能把没干完的活带回家做,挣钱带娃两不误!”王佳佳的话里满是感激。
这温馨的一幕幕,是庄浪县墨方渔具工会为“陪读妈妈”群体量身打造的“弹性工作+无忧托管”模式的生动写照。这家以手绑子线为主营业务的企业,在依法组建工会后,276名员工全员入会。面对占绑钩工总数八成以上的“陪读妈妈”群体,公司工会在县总工会指导下,用一份充满温度的创新举措,解开了她们“上班顾不上娃,带娃赚不了钱”的困局。
时钟为妈妈们“调慢”:弹性工时里的民生温度
“孩子下午五点放学,以前在别的厂上班要六点才下班,每天都像打仗一样。”家住县城的朱巧萍是两个孩子的妈妈,丈夫在外务工,她既要照顾上学的儿女,又想找份工作贴补家用。在辗转多个用工单位无法适应其工时后,朱巧萍来到了墨方渔具。让她意外的是,这里的工作时间完美贴合她照顾孩子的作息。“一开始我们也是传统的工时模式,可是厂里的绑钩工人里,大部分都是留守在县上的‘陪读妈妈’,她们早晨送完孩子八点多才到厂,下午四点就得惦记接孩子,传统工时根本不适用。”工会主席倪毓粉回忆道,职工座谈会上,妈妈们的心声引起了倪毓粉的重视。
经过反复沟通,“妈妈友好型”弹性工作制应运而生:上午班十点半准时下班,方便接孩子回家做午饭;下午班从两点开始,四点半准时结束,正好赶上中小学放学时间。更贴心的是,公司将绑钩原材料分装成便携包,允许员工带回家完成。“现在我上午送完孩子去厂里,干两个半小时活接娃回家,下午送娃上学后再去干两个半小时,晚上孩子睡了还能再绑几副。”朱巧萍算起了时间账,“工资是计件制发放,这样下来一个月能挣三千多,比以前干零活稳定多了,孩子也能天天见到妈妈。”
托管班里的笑声:工会织密“托底”服务网
每到寒暑假,墨方渔具的职工子女托管班里总是传出阵阵欢笑声。在这里,二十多个孩子在志愿者的带领下读绘本、做手工,而他们的妈妈们正在车间里安心工作。“以前放假没人看孩子,只能把他们锁在家里,我在厂里干活总惦记着。”绑钩工王佳佳的女儿6岁,儿子4岁,托管班成立后,她成了常客。在县总工会支持下,公司工会不仅请了专业的教师看管孩子,还配备了图书角和益智玩具,每逢节假日还组织观影、绘画等活动。
这个由工会牵头打造的服务阵地里,除了托管班,还有温馨的母婴休息室和设施齐全的职工活动室。“党建+工建”活动室里,妈妈们既能在空闲时看书充电,也能参加工会组织的绑钩技能大赛。在去年举办的“匠心筑梦”大赛上,王佳佳凭借精湛的技艺拿下一等奖,拿到奖金的那天,她特意带孩子去买了新书包。“弹性工时解决了时间冲突,托管服务消除了后顾之忧,工会就像我们的‘娘家人’。”王佳佳的话道出了许多妈妈的心声。据公司工会统计,弹性工作制实施后,绑钩车间的员工流失率不断降低,产品合格率反而提升至99.6%,生产效率提高18%。
小钩子钓起大幸福:工会创新激活发展动能
在墨方渔具的展厅里,一排排整齐排列的手绑子线格外醒目。这些看似普通的渔具配件,每一副都凝结着“陪读妈妈”们的匠心,也见证着工会工作的创新力。“以前觉得工会就是发福利、搞活动,没想到能帮我们解决这么大的难题。”王佳佳如今不仅是车间里的生产能手,还报名参加了工会组织的电商直播培训,“说不定以后还能当主播,给咱们的渔具带货呢!” 从精准施策推出弹性工时,到配套建设托管服务阵地,墨方渔具工会用实实在在的举措,让“陪读妈妈”们在车间与家庭之间找到了平衡。
庄浪县总工会党组书记、常务副主席杨怀鹏表示,近年来,庄浪县总工会高度重视女职工工作,从多维度给予支持。墨方渔具工会打造出的“妈妈友好型”弹性工作制,在促进家庭友好型工作场所建设方面作出充满温度的探索,既稳定了企业用工队伍,又拓宽了妇女就业渠道,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温暖而持久的动力。
傍晚的夕阳洒在厂区门口,下班的妈妈们牵着孩子的手说说笑笑地走出大门。那些曾经困扰她们的两难选择,如今已化作从容的脚步和幸福的笑容。在墨方渔具,小小的鱼钩不仅串联起鱼线,更被工会用温情与创新,编织成一张守护幸福的网,让每一位母亲都能在工作与家庭中收获稳稳的幸福。
来源:(《甘肃工人报 》2025年07月31日01版)